
天津建筑用砂资源特点及市场概况
天津作为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,其建筑用砂主要依靠外部输入与本地资源结合供应体系。受地理条件限制,本地砂源主要分为两类:一是通过海河等内河航道运输的河砂,此类砂粒经自然冲刷呈多棱角状,级配优良,含泥量控制在5%以内,适用于C30以上混凝土配制;二是渤海湾沿岸的海砂资源,年开采量约800万立方米,需经淡水冲洗降低氯离子含量至0.03%以下方可使用。
受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推动,天津年均建筑用砂需求量维持在4500万吨左右。市场供应呈现多元化特征:河北唐山、沧州等地机制砂占比约35%,通过公路运输4小时内可达;内蒙古赤峰天然砂经铁路专线运输占比25%;山东东营水洗海砂经天津港中转占比20%。值得关注的是,天津港自2019年起建立砂石绿色物流专区,实现年吞吐量1200万吨,采用封闭式皮带输送系统降低粉尘污染。
当前市场呈现三大趋势:环保管控趋严推动机制砂应用比例提升至40%;装配式建筑发展使特细砂(模数1.6-2.0)需求年增15%;智慧工地建设带动预拌砂浆使用率突破60%。价格方面,2023年第三季度中砂(粒径0.35-5mm)到场价维持在85-95元/吨区间,较2020年上涨18%,主要受运输成本增加影响。行业正积极探索建筑固废再生骨料技术,目前北辰区试点项目已实现30%替代率,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路径。